侯君集平高昌:贞观盛世的西域定鼎之战
贞观十三年(639 年),大唐王朝已历十余年治世。经 “贞观之治” 的励精图治,太宗李世民麾下的帝国,国力日盛,声威远播。彼时,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,既是帝国对外交流的动脉,亦是彰显天可汗权威的重要通道。然而,位于西域咽喉之地的高昌国,却以一己之私
贞观十三年(639 年),大唐王朝已历十余年治世。经 “贞观之治” 的励精图治,太宗李世民麾下的帝国,国力日盛,声威远播。彼时,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,既是帝国对外交流的动脉,亦是彰显天可汗权威的重要通道。然而,位于西域咽喉之地的高昌国,却以一己之私
贞观十四年(640 年)秋,西域交河城的城门缓缓开启,高昌王麴智盛身着降服,率群臣向大唐远征军递交降书。这场由侯君集统领的远征,不仅终结了高昌国的割据历史,更让大唐的旗帜首次稳固飘扬在西域腹地。同年,太宗李世民下诏在交河城设立安西都护府,以军事镇守与民政治理并
在公元7世纪的中国,一位身着粗布袈裟的僧人悄然离开长安,踏上了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未知之路。他的足迹穿越河西走廊的风沙、塔克拉玛干的荒漠、帕米尔高原的冰川,最终抵达印度次大陆的佛国圣地。十九年后,他携带六百五十七部梵文经典重返故土,主持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
公元627年秋,长安城外渭水汤汤,28岁的玄奘僧衣单薄,望着禁边的烽火台,悄悄解开了拴在枯树上的马匹缰绳。此时大唐初定,朝廷严禁百姓出关,而这位法相宗创始人心中,装着一个远比禁令更迫切的念头——前往天竺,求取完整的佛教经典,解开多年来佛经翻译歧义带来的教义困惑